刑法哲學的又一力作評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 ——
劉仁文 2001-3-7 20:34:19
自從1992年陳興良教授出版《刑法哲學》一書以來,刑法哲學日益成為一方成果斐然的研究領域。曲新久教授新近出版的《刑法的精神與范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無疑又為這一領域增添了新的亮點。通讀該書,深感作者經過十年磨出此劍,確實是厚積薄發(fā),在許多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作者認為,刑法哲學研究可以從三個基本方面展開。首先,研究刑法的精神。刑法的精神根植于人性之中,根植于人類文明的歷史之中,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我們應當結合時代特點,思想前人的思想,揭示我們這個時代的刑法精神。其次,研究刑法的實體范疇。實體范疇是實在化了的刑法精神,沒有實體范疇的存在,刑法的精神也就失去了依托。第三,研究刑法的關系范疇。關系范疇不僅將刑法的精神與實體范疇聯系起來,而且也將各實體范疇彼此聯系起來,還將這些范疇與刑法之外的東西尤其是立法與司法聯系起來。
按照以上思路,作者進而將自由、秩序、正義、功利歸結為刑法的四大基本精神,將犯罪、犯罪人、刑事責任、刑罰歸結為刑法的四大基本實體范疇,將罪刑法定、罪刑相當、刑罰個別化、刑罰人道主義歸結為刑法的四大基本關系范疇,全書就圍繞著這12個問題分10章展開。
在前面兩章里,作者首先以“社會秩序與個人自由”為題,對社會秩序的刑法保護與控制、個人自由的刑法保護與保障以及如何實現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的統(tǒng)一加以研究,然后以“刑法的正義原則與功利目的”為題,探討了正義與功利之間的“更為復雜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接下來的四章,即第三章“犯罪”,第四章“犯罪人”, 第五章“刑事責任”,第六章“刑罰”,作者分別對犯罪的定義和構成要件,犯罪人的基本含義及其本質屬性、犯罪人的分類,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征、刑事責任的本質、刑事責任的根據、刑事責任的范圍及其實現、法人刑事責任,刑罰的本質、功能、目的和刑罰的體系、種類等一一作了考察。最后,作者用四章的篇幅集中對“罪刑法定”、“罪刑相當”、“刑罰個別化”、“刑罰人道主義”等刑法的四項基本原則進行了深入辨析。
刑法學研究曾被認為是部門法研究中最為發(fā)達的學科之一,但也有清醒人士指出:“我國的刑法學可能是‘基本問題’最多的學科之一”(張明楷:《法益初論》)。確實,面對表面繁榮的刑法學研究和汗牛充棟的刑法學著作,只要我們稍一深入,就會發(fā)現許多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并沒有解決,有感于此,筆者毫不掩飾對《刑法的精神與范疇》這類刑法哲學著作的欣賞與偏愛。刑法學者并不需要個個都成為哲學家,但如果連一點哲理的思考都沒有,那肯定就成不了有批判能力的刑法學者,而“失卻了批判能力的法學家,即使不是暴政的幫兇(如納粹時期的許多法學家),至少也將淪為僵死法律的殉葬品”(梁治平:《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限于篇幅,上述對《刑法的精神與范疇》的簡介難免掛一漏萬,而評論更不可能展開,讀者諸君若能親自去讀一下原文,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檢察日報 2000年11月23日 02:15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