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志國 ]——(2008-5-22) / 已閱8916次
防震救災,從我做起
潘志國 律師
2008-5-22
(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longren.bokee.net)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坐標:北緯31度,東經(jīng)103.4度。一場強震撼動中國,數(shù)萬生命頃刻隕落。汶川,血淚之地,生民之痛,家國之殤。
中國將永遠銘記這個日子:2008年5月19日,五星紅旗緩緩下降,13億人民默默祈禱,向那些靜默于廢墟之下的生命志哀!這一刻,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神州共悲;這一刻,山巒無語,江河嗚咽,舉國同哀!
當共和國國旗為平民而降,當億萬人民同此國殤,它以莊嚴的儀式、鮮明的象征,展現(xiàn)了政府與人民生死不離的血肉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對生命的敬畏尊重,昭示了“以人為本”的普世理念,詮釋了執(zhí)政黨“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宗旨。這是新中國首次為一場特大自然災害的死難者設立的全國哀悼日,也是第一次踐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發(fā)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志哀”的體現(xiàn),其將寫進共和國文明、進步的歷史中!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確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這不僅是對社會輿論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尊重,更是對國家法律制度的依法貫徹落實。這是以國家的名義,用最高的祭奠、最為莊嚴、正式的國家法律制度的形式,集中表達對災區(qū)遇難者的哀思與尊重之情;這是對那些在災難中幸存下來的生者的一種最好的激勵與撫慰;這是對廣大關心、支援災區(qū)的社會各界人民的一種肯定、支持與激勵;這更為具體地展現(xiàn)了我們國家、政府高度強調(diào)以人為本,充分、全面保護人權的治國理念與實際行動。通過對死者的哀悼,民眾、政府的真情流露、實際行動,會讓逝者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成為社會對他們的承諾,他們將因此走得安心。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包孕在人類之中的。不要問我喪鐘為誰而鳴,它為每一個人敲響”,成了我們對待災難以及災區(qū)人民的“啟示錄”。
“一切技術、一切規(guī)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正是秉著共同的“善”,大家都沖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挽救生命,戰(zhàn)勝災害?拷,溫暖你。人們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互助的擔當精神,表達著悲憫,傳遞著溫暖,釋放著冷靜和堅強。從震后廢墟中顯露出的人性的溫情和美麗,從迅速展開的全民大救援來看,一個我們呼喚已久的,對國家長治久安和蓬勃發(fā)展極為可貴的公民社會在地震中得以成長。通過救災,民眾、政府、社會各階層皆在客觀上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互信與互尊。地震雖然震裂了山川大地,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當代的裂痕,也為中國震開了一道歷史性的未來之門。在血與淚的洗禮中,彰顯出來的人性的光輝、人民政府的成熟、中華民族的堅韌、社會的進步,這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慰藉。
“誰也不曾料到,這是如此艱難的一年。2008,我們熱切期待陽光和歡笑,卻不料被一路風暴阻隔……然而,中國在低頭抱怨嗎?沒有,中國挺起了他的脊梁!”
98年的洪災,我們抗過來了,03年的非典,我們挺過來了,08年初的冰雪災害,我們走過來了,難道現(xiàn)在的地震就可以讓我們低頭彎腰么,不,絕不,任何的自然災害嚇不倒勤勞樸實的中國人民。迎難而上,百折不撓,我們就能戰(zhàn)勝災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就能重建家園。在人禍面前,我們有理有節(jié),在災難面前,我們選擇堅強,這才是那個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壓不趴擊不倒的中華民族,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加油,中國!
救援還在繼續(xù),挑戰(zhàn)仍在眼前。太陽會照樣升起,明天仍然是我們所期待的。愿全民哀悼凝聚起防震救災、重建家園的頑強信念,用我們的不屈斗志和實際行動激勵國人,告慰逝者――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即將實現(xiàn)奧運百年夢想的中華民族,將用我們的勇氣毅力和決心,用彼此的關懷互助和愛心,來證明――奧林匹克精神與我們同在!
災區(qū)的重建,需要方方面面的繼續(xù)努力,發(fā)揮每個人的公民責任。作為法律人,要更多地從自身職能出發(fā),努力地盡到本分,提供更為有效的法律服務與保障,這才是對逝者的最大的安慰,而這也是他們對于我們的最大的期望。
哀悼日,告訴我們不能遺忘;哀悼日,是我們奮起的宣誓;哀悼日,我們相互珍惜;哀悼日,我們無所畏懼!
防震救災,從我做起,立刻做起!為災區(qū)人民祈福,愿逝者安詳,生者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