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僑 ]——(2005-1-29) / 已閱20014次
德國的法學教學方式主要以大課講授為主,其它的還有專題研究報告,練習課,初學者學習小組以及國家考試準備課程等。其前期主要是對理論素質的掌握,而后期(約第6-8學期)則側重于考試的技巧以及考前的準備。
通過了第一次國家考試后,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見習服務階段。此時的受訓者被稱為“候補官員”,享有臨時公務員的身份,可以領取津貼。 《法官法》第5條b規(guī)定見習時間為2年,并分為必選和自選兩部分。而接下來的第二次國家考試則作為德國法學教育的結業(yè)考試,也是候補官員的任用考試,通過率低于50% 《法官法》第5條規(guī)定:“取得法官資格必須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家考試,即必須首先成為完全的法律從業(yè)人員。同樣,要成為檢察官、律師和公
證人員也必須首先取得法官資格!钡聡豆珓諉T法》第14條a規(guī)定:“高級文職官員的資格也可以根據(jù)《法官法》第5條的規(guī)定取得!
德國法學的人才篩選是寬進嚴出的,并需經(jīng)過長時間的培養(yǎng)與遴選才能確保法律從業(yè)人員精深的理論及職業(yè)水平。此外,德國法學教育僅限大學正規(guī)教育一種形式,沒有業(yè)余、遠程和電視教育,這樣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律工作者隊伍的“純種性”。在這種職業(yè)教育色彩濃厚的體制下,大學法學院教育自然會與各州司法、行政部門在許多方面形成合作關系。即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州高等法院(通過其院長和有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訓練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而州司法部(通過州法律考試局)則執(zhí)掌國家考試大權。
四、 日本:精英型選拔制度
日本的法學教育是在法制近代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日本法學教育在明治時期就形成了官 方與民間法學教育的二元格局。 二戰(zhàn)以后,隨著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和精英型法律家階層的形成,在大學教育日漸普及的 情 況下,法學教育成為一種法律修養(yǎng)式的普及型教育,日本大學本科階段(四年制)法學教育 的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法律的專職人才,而是一種為普及法學思維方式而開設的普通素質教育。
日本稱法官、檢察官、律師三種法律專門職業(yè)人員為法曹,若要成為法曹,則必須首先通過競爭率極高的司法考試,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經(jīng)過一年半的司法研修。 這樣,司法考試便成為法學院學生叩開司法研修所大門的“障礙”。在現(xiàn)行制度下,從20世紀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試合格人數(shù)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來開始增加合格人數(shù),現(xiàn)在每年的合格人數(shù)為1000 人左右,但合格率仍然維持在1/20。 如此一來,日本法學院學生若想在法學領域有進一步的拓展則必將經(jīng)歷司法考試這一精英型的選拔制度,而在這樣一種的嚴格的遴選中的“幸存者”方能在“正統(tǒng)”的法律職場上大施拳腳。這樣,日本大學法學部的畢業(yè)生成為法律家的比例極低,多數(shù)都進入到行政官廳和民間企業(yè)。 這也引發(fā)了筆者對日本大學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的思索,對于每一位面對著如此激烈性的競爭機制的日本法學院學生,他們將如何定位自己在大學階段的基礎學習呢?同樣法學院所確定的法學教育重點是以希望成為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呢,還是以在民間企業(yè)就職、并非想做法律家的學生為教育對象?正如早稻田大學原校長西原春夫教授所說:“按照我國現(xiàn)在的制度以及現(xiàn)狀,司法考試不是大學的法學教育的 出口,而是司法研修所培養(yǎng)法曹的入口! 而日本學者鈴木賢似也有著類似的看法,“日本大學教育重要的是以記憶為中心的司法考試。一次考試能否成功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 大學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不起作用! 事實上,當前在司法考試牽制下的日本法學教育體制使得大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造成了嚴重的脫節(jié),學生們?yōu)榱藚⒓铀痉ǹ荚,不得不盡早地做準備。由于考試特別重視考試技巧,如果不是特別有自信力的人,想成為律師的話,理所當然地會忽視法學以外的課程了,集中準備司法考試科目。日本現(xiàn)行的法學教育體制仍然是與實務保持一定的距離,即重理論輕實務為特色,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法律實務的經(jīng)驗。
此外,一位美國學者指出,“當代日本法律教育體制對于司法考試和職業(yè)法律家的培養(yǎng)存在若干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第一,法學部教 育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對于成為法曹的學生來說,沒有受到充分的法律專業(yè)教 育,而對于沒有成為法曹的學生來說,受到的法律專業(yè)教育又太多;第二個問題就是出現(xiàn)了 所謂的‘雙學校’問題,也就是大多數(shù)參加司法考試的法科學生同時在法學部和預備學校之間上學,在當前司法考試和法學教育的體制下,并不能造就和選拔出具有豐富知識背景的學生 ,更多地是造就和選拔出具有法律技巧的學生! 在另一方面,既存在本科的法學部也存在有培養(yǎng)法曹的本科研究生院這種事態(tài),將從根本上威脅法科研究生院吸收多樣性人才的理
想。保存現(xiàn)有法學部的同時開設法科研究生院的這種制度設計十分危險。 同時,學生寫作能力及口頭辯論能力的耽怠也對日本法學教育提出了一個難題。
然而,隨著法科大學院構想的提出,日本以美國法學院為模本,開始了將法學教育與選拔、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家 有機結合的改革。
所謂法科大學院就是在各個水平較高的大學研究生學院的法學研究科的基礎上,建 立起專門培養(yǎng)法曹實務人員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對法科大學院畢業(yè)生,可以直接或者間接賦予法曹資格。并且,在法曹選拔和培養(yǎng)過程中,要以法科大學院培養(yǎng)的學生為主體,輔之 于司法考試和司法研修制度,建立法律職業(yè)選拔任用的“流水過程”。非法律和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都可以報考法科大學院,其學制一般為3年。從法科大學院畢業(yè)就可獲得參加司法考試的資格,在面向法科 大學院畢業(yè)生的司法考試中,主要以法科大學院學習的內容為主,考試的合格率會大大提高 。此外,法科大學院的法學教育要以實務教育為主,在課程設計和師資選任上,都要服務于實務訓 練的需要。
總體看來,參照美國法學院設計的法科研究生院構想確實使日本當前法學教育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填補,它將廣泛的理論素質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在本科與研究生階段之間很好的銜接了起來。
五、 中國法學教育的探索
我國法學教育模式與我國法治建設的發(fā)展一樣相對落后,其教學宗旨、體制建構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中國法學教育在其發(fā)展的初創(chuàng)時
期,全盤引進西方的法學教育,其中受日本法學教育的影響最為直接。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里,除了一開始受蘇聯(lián)影響外基本上處于封閉的狀態(tài)。從1978年以來開始對外開放,但還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
而當前我國的法學教育也不容樂觀。對此,諸多學者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拔覈究平逃墙⒃趪栏竦挠媱澖(jīng)濟體制基礎上的,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實行的是近乎極端的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目標是專門人才! 有人稱我國的教育“只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教育在培養(yǎng)個性、使個人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發(fā)展方面的價值。” 其“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只有‘一技之長’,但卻難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很難適應社會對職業(yè)變更的需要! 此外“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yè)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 也是我國教育的癥結。武漢大學教授李龍在2000年批評:“把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局限于法律職業(yè)上,已是陳舊的教育觀念! 中國政法大學趙相林教授在談到中國法律教育現(xiàn)狀時說:“最主要的問題是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脫節(jié)。法學專業(yè)學生不能直接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yè),而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專業(yè)畢業(yè)。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后果,是影響了政法機關的人員結構和法律工作者的專業(yè)素質,也使得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就業(yè)困難!
綜上所述,我國法學教育的癥結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在本科階段便將法學細化為若干專業(yè),過早的進行法學方向性專門學習。在我國有許多法學院將法學劃分為多至幾十種分支專業(yè),在大一階段便要求學生進行定向選擇,或者在后期通過平臺課的方式進行分流。且不說對于初次接觸專業(yè)性極強的法學分支學科的學生的承受能力,這種法學過早分流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對法學系統(tǒng)化的學習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并且難以構建一種扎實的法學基礎知識結構,對于以后的學習也非常不利。法學是一門涵蓋面極廣的社會科學,法學體系也是相當龐雜。這便需要學生在掌握法學體系下其它課程的知識的同時,再對法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也有助于觸類旁通,能夠將法學各科目知識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如學習經(jīng)濟法就需要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國際經(jīng)濟法等學科知識相輔助。第二,對法學過于專注,而孤立了其它與法律有著重要聯(lián)系的學科,如:政治學、倫理學、經(jīng)濟學、人類學、犯罪學以及心理學等等。第三,專于法學理論的教育而忽視了法律職業(yè)性教育。在我國法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主要以對法律本質認知以及該學科理論體系的介紹為主,較少涉及案例教學,而學生往往注重于概念、分類、性質、特點、意義等問題,而在如何運用和操作方面一無所獲。此外,課程安排也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理論性學科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而實務應用性課程的空間便十分狹小。同時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機會也相當有限。第四,全國統(tǒng)一司法考試對通過率范圍的緊縮,形成了只有法學頂尖水平的專業(yè)性人員方可拿到“律師職業(yè)資格證書”的精英型選拔體制。據(jù)統(tǒng)計,2002年的通過率為7.74%,2003年為10.18%,而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全面展開,法律職業(yè)人員的社會需求量大大提高。1999年我國法院審結的案件為6232302件,我國的律師數(shù)
為111433人,其中一半為專職律師,如果以法院每一案件只有一名專職律師參與計算,每一專職律師每年至少要辦理出庭案件約112件,即每月辦理出庭案件9件。這些還不包括工作量數(shù)倍于此的非訟業(yè)務。此外,還有民間調解案件5188600件,這些案件的處理主要由不甚明了法律知識的民間調解人員來完成。而以我們現(xiàn)在每年8萬左右的法學本科生和約2千研究生的規(guī)模是難以滿足的。因為這些數(shù)量不僅要滿足律師、法官、檢察官三大法律職業(yè)的需要,還要滿足企、事業(yè)單位、立法、行政及其他機關的需要。 第五,缺乏創(chuàng)造力。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chuàng)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養(yǎng)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然而,在我國法學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只是扮演著消極接受的角色,他們很少對課本或教師的觀點發(fā)生質疑,只是知道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將教師的所言所語盡數(shù)記下,而教師也上課也多以課前準備的講稿為藍本,其授課方式僅為將講稿“朗誦”一遍,有的甚至沒有跳出課本的框架。此外,在學習期間的考試制度上,多半是授課教師自行出題,故而可以先將考試范圍告知學生,更有甚者給出一定范圍的題目,考試題目便蘊涵其中。在這種考試制度下,學生不在注重對題目范圍外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和掌握,他們只會極端的背誦教師的點題范圍,有的甚至只是將題目答案死記硬背,而根本不去在意對知識點的理解。因此,便造成了很多學生平時不去聽課,僅憑考試前幾天連夜借其他同學筆記來背誦即可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種比賽記憶力的考試所得出的分數(shù)是不可信的,對學生同樣也是不負責任的。這樣一種“滿堂灌”、缺乏發(fā)散性思維訓練的教學方法和不合理的考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批評性思維的缺失。
近年來,諸多學者提出的我國法學教育改革與構想呼聲不絕,教育部也相應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國家教育委員會1994年實施的“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計劃以及2003年9月19日-21日在重慶召開的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2003年年會,暨“法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當前推行“素質教育”是我國法學教育改革的主流觀點,然而,素質教育涵蓋范圍相當廣泛,筆者認為,法學素質教育應建立在學校對學生的側重素質培養(yǎng)的教育計劃統(tǒng)籌建構之下,其主要內容為:第一,教育宗旨在于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精英人才的培訓。美國教育社會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的馬丁·特羅教授在《高等教育從精英轉向大眾中的問題》中提出:“隨著教育從精英向大眾化和普及化方向發(fā)展,教育的觀念、目的功能、教育方式都會發(fā)生變化! 同樣,在法治社會逐步確立的社會背景下,法律之學不再專屬于政治高層與社會精英,普遍加強全民的法治意識以及對法律權威的認知已成為各法學院的主要認務。因此,只有在通識教育、大眾教育的基礎上,并使其時間加以延長,再進行精英教學的引導,方可實現(xiàn)法學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實現(xiàn)。相應的,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也應當提升,在體制上保證法學教育的大眾化并充分實現(xiàn)學生對法學學習的追求。故高等教育中的法學教育需要走向大眾化,這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第二,取消本科階段法學之下的專業(yè)劃分,使法學更加充實飽滿,在貫徹教育部14門法學核心主干課的同時,廣泛開展各種法學專業(yè)選修課,如刑事偵查學、犯罪學、外國法制史等。第三,通過與法學相關的其它領域課程,豐富學生法學知識結構?蓪⒄螌W、人類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邏輯學、倫理學等課程在本科初期供學生選修,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將有助于學生對今后法學專業(yè)課程的深入理解。塑造多元化的教學氛圍。使外國留學生、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共同參與到本土學生的課堂上來,并在課堂上將各自對法律的理解與認知進行積極的探討,這樣也便于教師進行更為廣泛的介紹與總結,此為其四。其五,加大應用性教學課程的比重,加強學生職業(yè)素質。如法律語言學、證據(jù)法學、法庭審判程序介紹等,甚至可以單獨列一門案例分析課。正如曾憲義、張文顯在《法學本科教育屬于素質教育》中提出:“素質教育是以人文為基礎、包容職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在內的教育模式,即具有通識基礎和職業(yè)定向的教育模式!逼淞c社會接軌,使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如現(xiàn)已有部分學校開展的法律診所課,通過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學生自己辦案、甚至上庭辯護;法庭旁聽;模擬法庭并可以比賽的形式出現(xiàn);以法學為主題的辯論賽;社區(qū)法律援助服務;法制日的宣傳活動;與其它高校法學院的交流活動等。第七,教學朝國際化方向發(fā)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國外法學院的教授進行講座,并實行交換生計劃。此外,在假期也可以通過夏令營或冬令營的形式邀請各國法學專業(yè)學生參加開展交流活動。第八,學校加強教學硬件設施的管理,使教學媒體配套化、完善化、先進化。最后,考試制度應進行嚴格的調整,不妨采取寫論文形式進行期末考試。在學期開始時教師可以就本門課程提供一定范圍的論文題目,學生也可以另行選擇該領域的論文題目。因此,學生必須通過一學期的時間完成至少一篇的論文寫作。待題目確定后,教師再定期抽出2課時來進行階段性指導,并回答相關問題,這樣師生之間通過一學期的近距離接觸,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得到了教師針對性的指導、鍛煉了自身論文寫作表達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科研的水平,并迫使學生通過長時間的查找資料而鍛煉了進行相關課題的主動學習的能力。
對中國法學教育發(fā)展之路的探索應從教育體制上尋找切口,進而解決其它相關聯(lián)的社會機構、政策以及教師、學生的問題。其中,塑造具有創(chuàng)新型法律辨證思維和諸多相關知識積淀并有較強職業(yè)性技能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應始終是我國法學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同時還應借鑒別國法學教育的長處和教訓,并結合我國的特點來完善體制及其發(fā)展方向上的缺漏,這樣才能使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與時俱
進、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李龍:《論法學的品格》[A]
《法律文化》[J],1998年,第10期
廖元豪:《美國法律學制簡介》[A]
葛文偉:《法學院學生的申請迷局——JD還是LLM》,《海外求學》[J]第50 頁
韓赤風:《當代德國法學教育及其啟示》,《比較法研究》[J]2004年,第1期
韓赤風:《慕尼黑大學關于以第一次國家考試作為結束考試的法學學習規(guī)則》第5條,第2款、第3款,《當代德國法學教育及其啟示》[A]
鄭永流:《德國法學教育述要》,《比較法研究》[J]1997年第4期
丁相順:《日本近代法學教育的形成與法制近代化》,《法律史論集》[J]2000年專集,法 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頁
【日】鈴木賢:《日本的法學教育改革——21世紀“法科大學院”的構想》[A]
丁相順:《日本法科大學院構想與司法考試制度改革》[A]
丁相順:《日本法律職業(yè)選拔培訓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檢察》[J]2000年第4 期,第61頁
【日】新堂幸司:《“社會期待的法曹像”座談會》[A]
西原春夫:《法學教育與法曹養(yǎng)成制度》,《法律廣場》[J]1980年第23卷第6號 , 第36頁
丹尼爾·福特:《對討論問題的意見——從與美國的法學院相比較的觀點出發(fā)》,《實用法律學雜志——法學家》[J]1999年第1168號,第28頁,第27頁
【日】能見善久:《日本法律教育改革計劃》[A]
楊志堅:《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價值取向和法學本科教育的改革調整》[A]
葉瀾:《試論當代中國教育價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J]第8期
張俊洪:《回顧與檢討——新中國四次教育改革論綱》[A]
文相輔:《文化素質教育應確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J]2002年第1期
李龍:《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報告: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未來》[A]
黃建武:《中國法學教育中的精英模式與大眾模式》[A]
潘懋元、謝作挧:《試論從精英到大眾高考教育的過渡階段》,《高等教育研究》2001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