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弧 ]——(2004-3-11) / 已閱18699次
案例二: 因毒藥失效未殺死人,屬工具不能犯的未遂(阮齊林主編《刑法總則案例教程》第160)
被告人曹某(男)與被告人羅某(女)勾搭成奸,并預謀殺死羅的丈夫劉某
之后兩人結婚,某日曹某買來毒藥交給羅,羅將毒藥投入劉的酒中,并為劉炒了
菜,讓劉喝酒。劉將酒喝光,但并未發(fā)生死亡結果。后得知毒藥因存放時間太久,
已經(jīng)失效。
案例三: 誤將男當女實施強奸,屬對象不能犯的未遂(同上書第161)
某縣城關鎮(zhèn)連續(xù)發(fā)生數(shù)起攔路強奸案,均未能抓獲。為此,縣公安局派公安
人員楊某男扮女裝,誘捕犯罪分子。當晚,被告人葉某正準備去縣農(nóng)機廠盜竊廢
鐵,途中遇到楊某,即起強奸之念。葉從后面撲上去,掐住楊的脖子,手解褲帶,
欲行強奸。楊轉身抓葉,葉將楊的假發(fā)抓掉,發(fā)現(xiàn)是個男的,便脫身逃跑,被巡
邏的公安人員抓獲。
對案例一的判定,不言自明,F(xiàn)代人沒有相信巫術可以殺人的,雖然在我國古代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里,尤其在宮廷內(nèi),這是一項誅連九族的重罪(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古人相信這種巫術的有效性,而且行為人是躲在暗處,被侵犯人根本無從防范,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極大,不予嚴懲,不足于令行為人作出相應之補償,也不足以令其他欲作此惡者望而卻步)。對于案例二,也應該沒有疑問,把被害人毒死了和沒有毒死,當然有本質(zhì)區(qū)別,但如果因為是用的行為人并不知道已經(jīng)過期的毒藥,而就此讓他逃脫懲罰,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我們可以同意,社會公眾的安全,不能建立在犯罪人失誤的基礎上。事實上,這類案例,這種因了工具的“不能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會被判定為“殺人未遂”。對于案例三,如果檢方能最終確認葉某與城關鎮(zhèn)上的數(shù)起(哪怕只有一起)攔路強奸案的直接關系,那么葉某當然就是犯下了強奸罪,問題在于如果證據(jù)不足于定其強奸罪(這是完全可能的,受害人不愿作證了,受害人因恐懼而忘記了犯罪人的所有外貌特征,犯罪人完美地破壞了所有的證據(jù)等等),那么,就案例中所陳述的事實,葉某有罪嗎?根據(jù)刑法236條的規(guī)定,強奸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婦女,如果說葉某強奸了一個不可能被強奸(哪怕只是未遂)的人,這至少聽起來有點滑稽,當然,如果楊某是女性,也許問題會簡單得多,事實上我們今天的“警察陷阱”的主角確有很多是女性。然而,無論如何,大多數(shù)國家的刑法,仍然是要將葉某判為“強奸未遂”的。
1970年代以后的美國刑法,“法律之不能”與“事實之不能”的差別在大多數(shù)州已被完全抹去,即無論是“法律”的還是“事實”的不能,都不能成為抗辯的理由,而“不能犯”的可罰性也已被現(xiàn)代刑法理論所普遍接受。于是,莫爾是犯下了“殺人未遂罪”(以相同的邏輯,似乎某甲以“巫術殺人”案也當為“有罪”),而愛爾頓女士將被判定為“走私未遂罪”,紐約的游客也成立“收贓未遂罪”。但是將“不能犯”一概論定為“有罪”,到底有違法律的人道主義基礎!坝凶铩笔切塘P的前提,原始人類精神的報復觀念(如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是刑罰的法理基礎。既然犯罪人已經(jīng)危害了他人,那么他人當然有權要求他作出相應的補償。這種有關“報復”的觀念今天不僅有其存在的理由,也的確是完全必要的,不然我們無法理解“死刑”在大多數(shù)國家的存在(我們視殺人為最嚴重的犯罪,但我們正是以“殺人”去懲罰殺人犯的)。
但是,“懲罰”不可能是永恒的!文明的進步終將淡化刑法的報復傾向,而刑法的另一個法理學基礎——保護性功能——也更將被進一步凸現(xiàn)。就刑法的保護功能而言,“以牙還牙”是完全不必要的,比如一個殺人犯,在連殺數(shù)人后被捕,“懲罰”的立場要求將其處死,但“保護“的立場卻只是要求將他囚禁,只要他不能再繼續(xù)為害社會,至于他該不該死,取勝決于社會文明的寬容度。
從懲罰的角度看,愛爾頓女士似乎情有可原,讓這樣一位有點貪小便宜的女士坐牢是完全不必要的,畢竟她并沒有對社會造成任何實質(zhì)性的傷害。而莫爾的例子就嚴重得多,以保護的觀點看,雖然莫爾同樣未對社會造成任何實質(zhì)的傷害,但他的無罪開釋令整個社會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莫爾被無罪開釋,也許福爾莫斯先生就會要求移民中國了(畢竟中國對殺人犯的判罰比世界哪兒都更嚴厲些)的。因此,判定莫爾以“殺人未遂“入獄,既未對莫爾本人罰過其罪,而它的保護功效卻遠不是福爾莫斯一個人在受惠。
行文至此,我們還是未能確定“法律之不能”與“事實之不能”的區(qū)別所在(大洋彼岸的法學家對此似乎也是不了了之了,而我們對“對象不能犯的未遂”和“工具不能犯的未遂”則相對較易把握),也許這兩者的區(qū)別在邏輯上是永遠站不住腳的,但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不再重要。司法實踐并不總是落在理論的后面,刑事法官的智慧正體現(xiàn)在這兒,他必須在刑法的保護功能和懲罰功能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且也同樣必須在不同的案例中做出不同的傾斜。現(xiàn)代文明告訴我們,刑罰的保護功能更顯重要,刑罰的懲罰功能從屬于“保護”并必將漸漸淡化而最終消滅, 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在我們這個有著濃厚的重刑主義傳統(tǒng)的國家顯得重要而又迫切,它要求我們的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實踐中抱定以人為本的宗旨,在實現(xiàn)刑法的懲罰功能的同時,決不可遺忘它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即保護功能。當理論在操作于實踐的時候,由于它先天的缺憾,我們就必須以哲學的、現(xiàn)代社會主流精神的、合乎于現(xiàn)代文明趨勢的法理學基本思想去指導自己的工作,而那種一味偏頗于懲罰,把“保護”這一更重要的理念拋之腦后的做法,對我們刑法理論的發(fā)展、司法實踐的進步乃至整個法治社會的建構和重新完善是十分有害的。
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宗旨,而人道,寬容是一切法理的基礎。
常熟電大 陳 圓
2004年3月8日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