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亞新 ]——(2010-11-2) / 已閱7514次
行政審判中的法律解釋與漏洞補充
楊亞新
法律規(guī)范由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兩部分組成,在構成要件被滿足時,即發(fā)生法律效果。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就是對一具體的案件事實進行判斷,認定其滿足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從而產生該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法律效果的過程。該過程可分為四個步驟:法定構成要件的內容解釋及確定;案件事實的調查與認定;案件事實是否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法律后果。這四個步驟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的。要準確全面的適用法律,離不開對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對法律規(guī)范進行準確的解讀,法律適用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法律解釋的過程。
一、行政審判中的法律解釋方法
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與其他領域的解釋一并,其功能在于,法律適用者為將法律條文適用于所認定的案件事實,對于法律條文所欲規(guī)范的內容發(fā)生疑問時,通過法律解釋,使法律適用者理解、確定法律條文的意義。法律解釋的目標,在于發(fā)現、確定法律規(guī)范的真正意旨。法律解釋不能完全拘泥于法條文字的字面含義,而應探求法律規(guī)范實際上的規(guī)范意旨,確定立法者利用法律文字所要達到的目的。
單就解釋方法而言,行政審判法律解釋的方法與一般的法律解釋方法大致相同,主要包括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目的解釋與合憲性解釋等。
(一)文義解釋
文義解釋是指以法律用語的文字意義為出發(fā)點,在一般語言習慣所了解的意義上對法律條文進行的解釋。
在文義解釋中,比較容易產生分歧的是對例示性規(guī)定的解釋。法律規(guī)范中對于其規(guī)范的事項,一般采取三種方式予以調整;列舉式、列舉式加概括式、概括式。例示性規(guī)定是列舉加概括的法條規(guī)定的簡稱,即法律規(guī)范在列舉其適用的典型事項后,又以“等”、“其他”等概括用語加以規(guī)定。
1、“等”外而無“等”內
單純從文義而言,“等”字確實是一個多義詞,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其與列舉規(guī)定和例示規(guī)定的解釋相關的是兩種解釋:一是“表示列舉未盡”;二是表示“列舉后煞尾”。前一種解釋就是所謂的“等外”,后一種解釋就是所謂的“等內”,實質上就是列舉式規(guī)定。因此,除非法條有特指,涉及到“等”字的規(guī)定原則上都應該解釋為例示規(guī)定,而不解釋為列舉規(guī)定。列舉的四種只是最常見的,其他的如出租車、地鐵、磁懸浮列車,也屬于公共交通工具。
2、概括事項只能與例示事項相一致
在例示性規(guī)定中,例示用語所廟宇的行為或者其他法定事項的類型已經非常明確,而概括用語則往往是抽象的、模糊的、不確定的或者一靚性的,如何理解例示事項與概括事項的關系以及如何確定概括事項的范圍?在法理上,以一則拉丁法律諺語解釋例示規(guī)定極為恰當,即“例示事項之未所廟宇的概括用語,不包括與例示事項明示的性質相異的事項”。也就是說,對概括事項的解釋不應與例示事項所規(guī)定的事項的性質不一致,只應包括與例示事項相一致的事項。當然,例示事項的性質,有的法條口已經列明,但大部法條中沒有列明,需要適用法律者自己去理解。
(二)目的解釋
目的解釋是指以法律規(guī)范目的為根據,闡釋法律疑義的一種解釋方法。目的解釋則在于解決規(guī)范之間的價值沖突。
在進行目的解釋時,可能會將法條的文義限縮,也可能將法條的文義擴張。
。ㄈw系解釋
體系解釋是指以法律條文在法律體系上的地位,或其與相關法條之間的關系來闡明規(guī)范意旨的解釋方法。法律規(guī)范的條款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法律條款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因此,對法律條款的理解,需將其置入法律的整體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法律解釋時需注意,有些法律條款中有例外規(guī)定,根據法條的內在邏輯把握住例外規(guī)定的核心內容,是正確理解適用該條款的基礎。例外規(guī)定往往以“但書規(guī)定”或者“另有規(guī)定”的形式表述,可能在同一法律條款中,也可能在不同的法律條文中。
(四)其他解釋方法
比較常見的其他解釋方法主要有歷史解釋與合憲性解釋。歷史解釋,是指通過對立法資料的探求以獲知立法者當時的立法本意的一種解釋方法。這里的立法資料,包括立法過程中的一切記錄、文件,如預備資料、預備草案、草案、立法理由書等。合憲性解釋,是指一項法律條文的解釋,如果有多種結論只要其中一項結果可以避免宣告該法條違憲,就應選擇該種解釋結論。
。ㄎ澹┎煌忉尫椒ㄖg的關系
采用不同的解釋方法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如何在種種解釋方法之間作出選擇呢?也就是說,種種解釋方法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從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來看,不同的解釋方法之間具有一定的位隊關系,但既濁固定不變的,也不能任意選擇,而且還常常存在著互補關系,需要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個案中選擇具體的解釋方法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文義解釋具有優(yōu)先性。
2、目的解釋是解釋活動的價值指引,具有獨立的價值。
3、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等解釋方法往往不具有獨立性,均是確認法律目的的手段。
二、行政法律適用中的漏洞補充
。ㄒ唬┞┒囱a充與法外究竟
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即使通過法律解釋,現有的規(guī)定也許仍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規(guī)范需求,F行法律還存在著應予規(guī)范卻未予規(guī)范的情形,這時使會存在法律漏洞。法律漏洞的存在,是由人類理性的有限性、立法者的思慮不周以及社會情勢的變遷等原因客觀造成的。這時,為實現法律的目的與價值,在法律適用中就需要進行法律漏洞補充。
當然,并不是所有法律未予規(guī)范的事項均屬法律漏洞,只有為達成立法目的應予規(guī)范但卻未予規(guī)范的事項才屬于法律漏洞。對于某些事項法律可能基于自己的價值判斷認為不應由其調整因而有意地保持沉默,該種未予規(guī)定并不違反立法目的,因此不屬法律漏洞,而屬于法外空間的范疇。
(二)漏洞補充與依法行政
漏洞補充與法律解釋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在法條可能的文義范圍內,法律解釋是在法條“可能的文義”之內使法律規(guī)定明確、具體,因此,其并未逾越法條涵蓋的范圍,而法律補充的內容則已經超現了法條“可能的文”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立法”的性質。當然,“可能的文義”的界限并不總是十分明確的。
法律漏洞的補充,例如類推適用、目的性限縮,乃是貫徹平等原則的要求,不僅可以防止恣意,而且可以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故在行政法領域,除行政處罰受處罰法定主義的限制不允許漏洞補充外,一般均承認漏洞補充的合法性。只是行政法上的漏洞補充,與民法領域上被廣泛的承認相比較,應受法律保留原則的限制。
法律保留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才能從事行為,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不能根據自己對立法目的的理解,自行創(chuàng)設法律規(guī)范包括進行法律補充。但法律保留原則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行政領域。行政訴訟是對于行政行為的審查,如果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不能進行法律補充,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也就沒有進行法律補充的可能。因此,在行政處罰領域,非國有財產的征收以及財政、稅收等的基本制度這些領域的行政訴訟中,應該不得進行法律補充。
二、漏洞補充的方法
行政訴訟中法律補充的方法由于受“依法行政”原則的制約,與民法相比有細微差異。行政訴訟中法律補充的方法應當包括類推適用、目的性擴張和目的性限縮。
類推適用,是指將法律明文規(guī)定,適用到非該法律規(guī)定所直接加以規(guī)定,但其法律之重要特征與該規(guī)定所明文規(guī)定者相同的案型。類推適用的法理在于平等原則,及基于正義的要求,相同事物應為相同處理。
目的性限縮,是指法律條文的文義應涵蓋某一案型,但依立法目的不應包涵此案型,系由于立法者的疏忽未將其排除在外,于是為貫徹立法目的,而將該案型排除在外的一種法律補充方法。
目的性擴張則正好相反,是指為貫徹法律規(guī)范意旨,將本不為法條文義涵蓋的案型,包括于該法條適用范圍之內的法律補充方法。
三、行政法律適用中利益衡量
行政法與民法的重要區(qū)別在于,行政法是調整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關系。行政訴訟中總要面對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機關和私人利益的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利益糾紛,法官能否很好的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往往不僅關系到個案的公正,更關系到社會的價值趨向。再者,法律的適用往往不只有一個惟一的結果,需要在多種可能中作出選擇。
利益衡量方法強調個案的具體情形,因此,不可能有一種標準的,統(tǒng)一的模式,但利益衡量作為一種司法方法,總有其共性的東西可循。
行政機關在執(zhí)法中如果不注意運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其行政行為可能表面上看是合法的,實際上卻無法得到一般人的認同。
在行政訴訟領域,有些制度設計也體現出利益衡量方法的運用!缎姓V訟法解釋》第五十八條正是對類似情形進行利益衡量后的產物。當然,在司法實踐中運用該條款,尚需慎之又慎。
北安市人民法院 楊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