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4-11-13 8:58:08 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微信公眾號
11月11日上午,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一審開庭宣判了該院首例因“搜索提示詞”引發(fā)的網(wǎng)絡侵權糾紛案。什么是搜索提示詞,搜索提示詞是如何形成的?當相關算法結果涉嫌侵權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該如何進行解釋說明?一起來關注這起案例。
案情簡介
原告深圳某科技公司系一家從事開發(fā)、設計、建設、智能運維和專業(yè)咨詢服務的新能源公司,被告一夏某某在被告二北京某信息服務公司運營的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十余篇涉案文章、視頻,含有如“真**是騙子”“招搖撞騙”“坑害老百姓”等被訴侵犯名譽權的內容。其中一篇文章所在頁面下端的“搜索”部分包含“騙局”等搜索提示詞。此外,在該平臺搜索框中輸入原告名稱,也會出現(xiàn)“騙局”“被騙”等搜索提示詞。
原告深圳某科技公司認為,被告一夏某某發(fā)布的涉案文章、視頻侵犯了其名譽權;被告二北京某信息服務公司在被告一涉案侵權內容中有選擇性地添加設置“搜索”“**騙局”等搜索提示詞條,系明知被告一侵權的行為,客觀上擴大了傳播范圍和侵權影響,具有主觀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共同向其賠禮道歉,并賠償經(jīng)濟損失及合理維權支出。
被告一夏某某辯稱,其此前并不熟悉原告,涉案文章、視頻內容涉及的是原告的代理商,而非原告公司,原告并非適格主體。此外,涉案文章、視頻發(fā)布后,原告經(jīng)營狀況良好、營收持續(xù)增長,可見并未給原告造成任何社會不良影響,被告一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被告二北京某信息服務公司辯稱,被告一發(fā)布的涉案文章下方的“搜索”部分中,包含原告名稱“騙局”“被騙”等搜索提示詞條,系根據(jù)不特定用戶搜索的歷史記錄自動生成并更新變化的,客觀反映了過去一定期間內用戶的搜索詞的內容與頻率,該算法運行本身并無實質性的侵權目的,并非由平臺主動發(fā)起,無人工參與審核,平臺并不會因此盈利。此外,其作為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已經(jīng)及時采取了必要措施,盡到了作為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的義務,不應承擔任何責任,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
原告名譽與品牌商譽緊密相關,有權主張名譽權侵權
涉案文字、視頻等內容雖未明確指向本案原告,但足以讓社會一般人理解為指向原告的品牌。若涉案內容確實構成侵權,原告品牌的商譽則會受到損害。而公眾通常會對品牌和相關企業(yè)主體作整體性評價,不會對其企業(yè)經(jīng)營主體與經(jīng)銷商等加以區(qū)分,因此企業(yè)的名譽與品牌商譽緊密相關,可能因品牌商譽受損而受到相應損害。因此,原告與本案具有直接利害關系,有權主張名譽權侵權。
被告一言論用詞不當,超出了一般批評的范圍,侵犯原告的名譽權
被告一在涉案文字、視頻等內容中多次提及原告的字號、品牌,被訴侵權言論主要圍繞原告業(yè)務模式爭議展開。從原告的澄清聲明可以看出,雙方爭論表明被告一所述事實有屬實之處,并非完全的故意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然而在事實陳述外,被告一還做出了有失偏頗的意見表達。具體而言,從評價內容、觀點修辭、行為定性程度看,被告一評價內容中的“真**是騙子”“招搖撞騙”“坑害老百姓”“忽悠農村老百姓”“騙子”“忽悠”“把老百姓當傻子一樣玩”“買了一堆廢鐵”“倒賣二手”“套路貸”等表述用詞,存在不當之處,缺乏事實依據(jù),超出了一般批評的范圍,系侮辱性、貶損性言論,降低了原告產品和服務在行業(yè)中的社會評價,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
原告沒有作出有效通知,被告二作為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不與被告一承擔連帶責任
針對被告一發(fā)布于被告二平臺的涉案侵權內容,原告在其中一條文字內容的評論區(qū)進行留言,而非通過涉案平臺提供的投訴舉報通道提交相關侵權信息與證明材料,不便于平臺在海量信息中準確定位涉嫌侵權信息,因此不能認定原告向被告二發(fā)出了有效通知。因此,被告二對于被告一的侵權行為不構成應知或明知,主觀上不具有過錯,不承擔連帶責任。
被告二提供的搜索提示技術服務不侵犯原告名譽權
搜索服務是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常見服務類型,主要應用于平臺用戶主動發(fā)起信息檢索的需求場景下。從完整的搜索鏈路來說,用戶主動發(fā)起信息檢索前,平臺提供的搜索排序、搜索提示、搜索聯(lián)想系常見的服務內容,能夠有效幫助用戶明確、補全、擴展搜索目標及范圍,提升搜索服務效率和體驗。搜索排序、搜索提示、搜索聯(lián)想一般由平臺基于用戶的搜索記錄等個人信息及衍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利用某種特定算法處理而生成,是典型的算法推薦與搜索功能相結合的應用場景。在上述算法推薦與搜索功能相結合的應用場景中,平臺生成的搜索排序、搜索提示、搜索聯(lián)想是否侵權,應當綜合考慮是否有人工參與生成或審核、侵權內容是否明顯或易于判定、平臺的審核技術能力、平臺是否因此盈利等因素,認定平臺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內容,并結合平臺是否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最終判定。
本案中,涉案搜索提示系被告二利用算法根據(jù)不特定用戶搜索、瀏覽的歷史記錄自動生成并更新變化的。被告二并不會人為加入新內容或是專門聚合負面內容,亦無人工事前審核,但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對色情、暴力血腥、賭博、恐怖主義等嚴重、明顯的違法違規(guī)內容進行識別攔截。鑒于龐大的用戶量、搜索量,以及搜索提示詞即時性、動態(tài)變化、海量性特點,要求被告二一一事先審核搜索提示詞是否侵權不具有在合理成本內技術上實現(xiàn)的可行性,況且被訴侵權內容是否侵權需結合事實進行辨別、判斷,相比色情暴力等內容需要算法對更高階語義的理解,若要求被告二對此進行事前的驗證審核,超出當前技術發(fā)展的水平,屬于不當擴張被告二作為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義務。搜索提示服務目的在于優(yōu)化用戶搜索體驗及內容獲取體驗,并不直接以營利為目的。此外,被告二收到相關訴訟材料后在合理期限內已采取必要措施,已經(jīng)盡到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的事后義務,并無過錯或擴大損害的侵權情形。
此外,2021年9月17日,中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等九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將“透明可釋”作為算法應用的基本原則,明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及時、合理、有效地公開算法基本原理、優(yōu)化目標、決策標準等信息,做好算法結果解釋。2022年3月1日起實施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則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的算法解釋義務。司法實踐中,算法解釋義務主要涉及舉證責任分擔及算法結果的釋明程度。庭審中,原告曾質疑被告二在部分涉案侵權言論頁面中有選擇性地添加設置搜索提示詞條,屬于人為干預,主觀上是利用算法擴大侵權內容傳播范圍和侵權影響,要求被告二解釋說明涉案提示詞的算法推薦規(guī)則和生成原理。為此,被告二作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先后兩次向法院書面說明涉案搜索提示技術服務生成機制、頁面提示詞展示的基本原理、運行規(guī)則及相關技術可行性等,有效回應涉案搜索提示詞反映的算法風險及其產生的原因、是否存在避免可能等,完成舉證責任,可以視為其已履行相關解釋義務。
綜上所述,被告二的搜索提示技術服務行為不具有主觀過錯,不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犯。
裁判結果
判決被告一夏某某向原告深圳某科技公司賠禮道歉,賠償經(jīng)濟損失及合理支出共計40400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日期:2024-11-13 8:58:08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