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3-11-16 13:08:40 中國法院網
“這是王xx,家住xxx,騙錢騙感情,現在要分手......”一則視頻風波起。那么,隨意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短視頻,傳播所謂的“事實真相”,暴露他人的身份信息,是否侵犯他人名譽權呢?近日,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法院審理一起名譽權糾紛案,判決被告柯某公開道歉五日,并賠償原告王某精神損害撫慰金。
柯某是位5G網絡沖浪者,擁有個人社交平臺賬號,經常分享日常工作、生活?履吃谏钲谝源蛄愎闃I(yè),與同鄉(xiāng)王某結識,并迅速建立了戀愛關系。交往數月后,王某發(fā)現柯某早已在老家結婚,于是果斷提出分手。
柯某不甘心在王某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多次要求復合未果,于是在多個社交平臺賬號上發(fā)布視頻、言論,捏造事實誹謗侮辱其名譽。為讓王某迫于輿論妥協,柯某不惜購買熱搜服務,擴大視頻曝光率。隨著視頻和話題的持續(xù)發(fā)酵,引發(fā)眾多粉絲圍觀和評論。
“這條視頻里的人不是你嗎?”王某的同事刷抖音時截圖發(fā)給王某。
“什么?”王某震驚。
“請把抖音視頻刪掉,你這樣已經嚴重影響我的生活了!蓖跄持码娍履,要求柯某將發(fā)布的關于自己的抖音視頻刪掉。
“視頻內容都是事實,而且是我自己的賬號,我想發(fā)就發(fā)!
“擅自發(fā)布視頻,誹謗、污蔑我,侵犯了我的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
由于該短視頻的言論猛漲,各種評論與指點紛紛出現。王某不堪其擾,工作生活遭受巨大影響,遂將柯某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決柯某立即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失。得知王某起訴后,柯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許存在不當,為防帶來更大的輿論后果便將短視頻自行刪除。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侵害名譽權是指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對他人實施侮辱、誹謗等行為,并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本案中,被告柯某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發(fā)布所謂的“自由言論”,同樣應建立在遵守法律基礎之上?履惩ㄟ^購買熱搜方式將原告王某視頻發(fā)布抖音視頻上,并帶有侮辱性言論,導致王某社會評價降低,且該損害事實現已無法挽回,王某應承擔相應侵權責任。結合王某所受負面影響程度,判令柯某通過抖音向王某發(fā)表道歉聲明保留五日,為原告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并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4000元。
法官提醒:
從“耳口”相傳到“秒速”轉發(fā)熱議,發(fā)酵式的互聯網傳播速度令人驚嘆,也令人生畏。“博眼球”“蹭流量”“網絡審判”等詞匯更是一躍而生。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軟件作為一種新的言論載體,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信息發(fā)布、傳播和自由評論平臺,一張照片、一則視頻都可能引發(fā)熱評,信息裂變或將演變成“網絡暴力”。
然,網絡終不是法外之地,自由絕不是為所欲為,網民可以在網絡媒體上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但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甚至通過“網絡審判”達到目的而發(fā)布超越法律范圍的不實言論,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咽下自釀的苦酒。
日期:2023-11-16 13:08:40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