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0-8-25 9:31:57 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偉倫
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在文化傳播方面起到了積極推進的作用,同時也為著作權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包括是否構成作品、侵權行為主體如何認定等多個方面。近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召開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審判情況通報會,提示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能否構成作品,并不取決于時間的長短,其中,只要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符合該定義即屬于類電作品。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迅速發(fā)展,短視頻因適應人們對網絡信息接收迅速、及時的特征而逐漸成為互聯(lián)網中的一個新興產業(yè)。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庭長張曉霞介紹,從著作權法角度出發(fā),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的表達即構成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只要作品系作者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并體現(xiàn)出其某種程度的取舍、選擇、安排、設計等個性,即應認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
著作權法不僅承擔著保護著作權的使命,同時也擔負著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的職責,為此該法第二十二條對相關權利進行了限制,規(guī)定了“合理使用”的12種具體情況,即符合該情形的,不必征得權利人的許可,也不必支付報酬。張曉霞稱,法院認定相關行為是否屬于“合理使用”會結合具體案情并綜合使用情況來判斷,原則上“合理使用”不得影響原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不能誤以為網絡空間免責,也不能隨意以“非營利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為由認為自身的行為不構成侵權。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法官崔宇航稱,在短視頻合理使用的認定中,需要考慮被訴短視頻是否改變原作品表達的信息和內容,是否屬于對原作品功能進行了實質性的轉換和改變,其使用數(shù)量是否符合必要性和適當性的要求,使用過程中是否指出著作權人等因素綜合認定。
對于短視頻行業(yè)的相關人員,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法官馮剛提示,制作短視頻應尊重他人知識產權,不得隨意使用他人作品,創(chuàng)作時應在作品上加上權利標記和維權聲明,這對后續(xù)維權至關重要,播放他人短視頻應當取得短視頻著作權人的許可。
日期:2020-8-25 9:31:57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19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